孩子們都遠在他鄉,上大學,找到工作,步入自己的軌跡,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,在我難以想像的城市裡築夢。但在這樣的成功之中,我似乎也失去了什麼。家變得安靜了,電話不再頻繁,可是時間一如既往地前進,沒有停歇。
我的配偶,曾經是我在人生路上的夥伴,如今變得愈來愈需要我的幫助,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情感支持。而我自己的身體,曾經是一部可靠的機器,卻正在緩慢地衰退,每個動作都是與疼痛的關節和衰退的力量進行有意識的協商。這種變化讓我感到心酸和無奈。
然而,在這衰退之中,一種令人驚訝的感激之情卻悄然滋長。我發現自己珍惜最簡單的事物:清晨陽光的溫暖、熟悉飯菜的味道、一杯香濃的咖啡,還有一通朋友的電話。這些曾經被忽視的日常時刻,如今卻閃耀著一種令人心酸的美麗。
但我也有了個冷峻的體悟:未來的生活,我竟無法清楚地想像,無法規劃。不確定,也不自信。這種感覺讓我感到害怕和孤獨。
回想著父母親在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刻,他們是否也曾感受到相同的不確定?我以前是不是太過專注於自己的人生,而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他們晚年的生活嗎?回想起他們的沉默堅韌、未曾言說的掙扎,不禁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他們。
在許多傳統家庭中,長輩被親人圍繞,與家人同住,並得到照顧。人們相信家庭應該緊密相連,認為年老不該意味著孤獨。然而,我們這一代,卻把「成功」定義為讓孩子考上大學、找到工作,成家立業,鼓勵孩子們離開,去追求自己的成功,但這是以什麼為代價呢?
父母親當年是否曾希望我們留下來?是否曾期盼至少有一個孩子陪伴他們的晚年?如果他們有這樣的期待,為什麼從不直接說出口?也許他們不想成為我們成功的絆腳石,也許他們接受了孤獨的必然性。或許,他們和我一樣清楚,要求陪伴不代表它會真正的存在。
現在,即使是最平常的日常瑣事也變得相當困難。簡單的做飯,曾經是愉快且輕而易舉,現在卻成了巨大的挑戰。我不禁想問:當年父親也是這樣辛苦的嗎?他是否也默默地與這些微小、累積的困難搏鬥?他那曾經強壯的雙手是否也像我現在這樣顫抖?我那時候有察覺嗎?
我終於明白父親為什麼總是說:「不要買任何東西給我。」 我以為他只是不想讓我們破費,或者只是習慣簡單。而是因為需要用心力去接受、去打開、去回應,假裝驚喜的精神消耗,拆開禮物的動作。當疲憊成為常態時,我們真的沒有多餘的精力了。
現在的我,光是穿上鞋子和襪子,就要花上十分鐘。痛苦的彎腰、平衡,以及與僵硬的手指搏鬥。
在這份理解之中,我終於真正看到了他。父親那時,是不是也是這樣?靜靜地、孤單地、慢慢地被世界遺忘?父親在晚年時是否也感受到了這種深刻的孤獨?是否也渴望有人真正看到他的掙扎,承認他所背負的無形負擔?
如果現在能夠問他這些問題就好了。父親,我懂你了。真的懂了。
我愛你。
父親節快樂。